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非侵入性治疗-----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


非侵入性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NIBS)是指在不破坏头皮和颅骨的情况下将电、磁、超声等形式物理因子的能量施加于大脑以改变相关神经活动和行为的脑调控技术。近年来,在神经康复领域,国内外研究表明 NIBS 对治疗脑卒中、脑外伤、帕金森病(PD)和阿尔茨海默病(AD)等相关的脑功能障碍具有一定潜力。在康复领域,目前主要的 NIBS 技术有 4 种,包括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 tDCS)、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和聚焦超声 FUS)。

作者:李雨芳
康复治疗部代主任
今天,小顾携手顾连禾泰康复治疗部代主任李雨芳为大家介绍神经调控第二大黑科技—经颅直流电刺激( tDCS),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非侵入性治疗的作用。
现状

世界中风组织(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WSO)发布的“2022年全球中风概况”指出,脑卒中是世界上第二大死亡和第三大残疾原因,全球每年新增病例超过1300万。据资料统计,超过6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虽然目前有效的急性期治疗措施改善了脑卒中在全球范围内的不良趋势,但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发生率仍然很高,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思维、知觉的障碍和失用失认等。此外,PSCI也影响着患者的自主活动,导致运动和学习能力减退,并与致残率和复发率密切相关,给患者和护理人员带来了巨大负担,必须早期识别、管理和干预。药物治疗可不同程度地改善PSCI,但其效果有限且常伴随胃肠道功能紊乱、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




tDCS
传统的认知康复训练模式较为单一,患者参与的积极性及治疗的依从性较低。便捷简单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为治疗PSCI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研究表明,tDCS可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功能等多个领域的认知功能
什么是tDCS

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0.5-2.0mA)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神经调控技术,于2000年首次开发并应用于临床研究,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神经系统疾病调节技术,现已成为神经学科的一种常用治疗手段,治疗元件由阳极和阴极2个表面电极组成,放置于人体头部皮肤表层,阳极通过提高皮质兴奋性而诱导去极化,阴极通过降低皮质兴奋性而诱导超极化。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对神经元膜电位进行阈下调制及改变大脑皮层兴奋性,此外TDCS产生的其他生物效应(如影响神经递质变化,改变突触可塑性及调节皮质下脑网络连接等),可能也对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tDCS在PSCI中的应用

实际治疗过程中,目前关于TDCS在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尚无统一标准,基于循证及专家共识推荐:刺激电极选用5cm×5cm~5cm×7cm规格,阳极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DLPFC)或左前颞叶,阴极刺激右眼眶上区域,电刺激强度1~2mA,20min/次,1次/d,每周治疗5次,持续治疗2~4周。
tDCS优势

tDCS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它不直接诱发动作电位产生,因此无诱发癫痫发作的风险。在目前推荐的tDCS治疗参数范围内,其不良反应较少,鲜见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治疗过程中电极片下有轻微麻刺感和痛感等,但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数小时内即消失;其它罕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轻度瘙痒、头痛、恶心及失眠等症状。
tDCS应用领域

01.
神经康复

对于脑卒中、脑外伤等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语言障碍患者,tDCs 可与传统康复训练相结合,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通过刺激大脑运动皮层或语言中枢,激发受损神经回路的重塑,提高康复效果,让患者更快地重拾生活自理能力和沟通能力。
02.
精神心理疾病治疗

在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中,tDCs 展现出独特的潜力。它可以调节大脑情绪调节相关脑区的神经活动,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为那些对传统药物治疗反应不佳或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03.
增强认知

通过优化大脑特定区域的神经活动,如前额叶皮层(与注意力、决策等认知功能密切相关),帮助人们更加专注、高效地处理信息,提升记忆力、执行力和学习能力。
04.
慢性疼痛

通过调节疼痛调控中心(如初级感觉皮层和前额叶皮层)的兴奋性,减轻疼痛感受。有效改善神经性疼痛、纤维肌痛、偏头痛及术后疼痛等相应症状,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End

